漫步在海珠区有着深厚历史的社区,这片“车马很慢”的空间为广州“社区绣花”行动增添生动注脚:文明从不喧嚣自证,其精髓就埋藏在修复与呵护这些生活细节的“针脚”之中。近日,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组织专家、媒体记者和社区代表走进海珠区南华西街敬和里社区、福安社区股票配资开户手机版,通过实地调研和座谈交流,挖掘“社区绣花”行动的好经验、好做法,总结可复制、可推广的路径。
民生“盲区”亮起来
最近,夜幕降临后的南华西街敬和里社区,悄然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。当居民踏出家门,循着熟悉的路径走向公共洗手间时,惊喜地发现脚下蜿蜒的巷道被柔和而明亮的光线笼罩着。这种改变源于不久前,南华西街为敬和里和福安社区精心加装的一批崭新的复古式LED路灯。
社区内部分年代久远的居民楼因历史规划原因,并未独立设置卫生间设施。因此,分布于社区内的若干公共厕所,成了不少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和孩童夜间生活的必经路径。长期以来,部分巷道照明设施老化、布局稀疏,一些通往厕所的关键路段照明不足,形成了安全隐患的“盲区”。
这项社区民生实事,源于多级部门主动作为与协同探访。
为更精准掌握城市老旧社区更新中的真实需求和潜在风险,今年初,城管部门邀请媒体记者共同调研。调研目标清晰明确:深入大街小巷,捕捉那些关乎居民切身安全与便利的“活情况、真问题”。就在一次走访调研中,调研者发现社区存在照明不亮的问题。在了解到这一问题后,市、区两级城管部门积极协调资源,保障老巷道的照明。
在充分尊重社区原有风貌的基础上,南华西街经过多轮比选,最终选定以铁艺复古灯杆为载体,搭配高效节能、光效柔和、色温适宜的LED光源灯具,确保提供充足均匀照明的同时,灯型本身能与老建筑群和谐共融。
不久后,总计110盏造型古朴典雅、性能可靠的新型复古LED路灯,顺利安装调试完毕并启用。新路灯亮起的那个晚上,居民安心行走的身影,成为对这次精准调研、高效落实工作最直接的反馈。
“社区绣花”行动实施两年来,始终紧扣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诉求,让走访调研真正沉下去,民生“盲区”亮起来,城市治理才能真正暖民心、得民意、惠民生。
福安社区路灯提升前后对比
针灸式的“微更新”
步入南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,仿佛走入立体的建筑史书中,既有独特连廊式“民国骑楼”,也有红墙黛瓦间散发异域与本土交融魅力的栖栅南街“红洋楼”,更有每一块麻石都镌刻着岁月痕迹、诉说老广州悠悠往事的古朴麻石街。
但厚重历史的B面是基础设施老化、人口结构复杂、治理诉求多元。
为街道内的社区提升容貌环境,就像在修复古画,每一步都马虎不得。因此,对于社区环境品质提升,南华西街慎之又慎、精之又精。
广州夏季多雨,雨滴落在雨棚上,最怕的就是那恼人的“滴答”声,时有因雨棚引发的邻里矛盾。“这个雨棚,我们挑颜色和材质时花了些心思,既让它不晒,又不影响光照,雨打下来时还要静音。”指着家家户户都有的浅咖色雨棚,南华西街城管办主任张楠介绍。雨滴打在屋顶,会顺着“节节高”流到地下管网中,“节节高”是以前的陶制排水管,形态古朴。虽说换成现代PVC管更方便,但为了不破坏街区风貌,南华西街决定对破损进行修复,保留“节节高”原有形态,让它发挥排水功能的同时,也更贴合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。
精心修复一块块历史建筑的斑驳墙砖,细心点亮一条条古巷的景观灯,巧妙利用闲置边角地打造“转角小广场”......像这样的“微更新”在南华西街还有很多。
南华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勇健介绍,南华西街摒弃大拆大建,专注“小而美、精而活”的微改造、微提升。他还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,这种“微改造”就像针灸一样,让街道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得以保留,同时注入新活力。近年来,该街道完成微更新点位50余处,居民满意度测评持续攀升。
“左边是现代化小区,右边是历史文化街区,我过来的时候一个转头,突然就感觉走入了历史之中。”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治理研究所副所长孙占卿对此评价,这种“微改造”既能在历史当中看到现在的人,还能在当下去发现历史和呈现历史,丰富今天的生活。
能实现“微改造”,离不开背后的“微网格”。
“我们依托街巷、楼栋甚至特色院落设立‘微网格’。”陈勇健介绍,每个微网格配备“1名专职网格员+多名党员/楼栋长/热心居民”,形成“探头前移、触角灵敏”的感知网络,确保家长里短、急难愁盼能第一时间被发现、被响应。
小到一块松动的道砖、一盏不亮的路灯,大到邻里纠纷、安全隐患,这些网格员化身“移动探头”,每日走街串巷,成为“绣花针”下的经纬线。
敬和里社区栖栅南街6号外立面提升前后
百年榕树的“无忧”新生
在南华西街福安社区,有一株百年老榕树静静伫立。
这株百年老榕树的不远处,以前是一座不忧庙,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著名粤剧编剧南海十三郎写的《穷途莫问身何寄 破庙深宵载宝归》,故事发生地就是不忧庙。
百年沧海桑田,不忧庙已不在,但树仍亭亭如盖。
“我们在对社区微改造的过程中,无意间发现这段历史,我们将这棵榕树命名为无忧树,后续再进行微改造,希望有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,传递这份穿越百年的善意。”张楠说。
可惜的是,社区居民日日经此路过,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其背后的故事。因此,南华西街道将历史文化传承作为“绣花”的核心针法。包括这株百年榕树在内,系统梳理南华西街的历史文脉、名人故事、传统技艺。设置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识、导览系统,支持老字号、传统手工艺在社区复兴。
当然,“绣花行动”最重要的,是让居民有切身的感受。
在福安社区,未来还有更多改变将次第上演,南华西街将和岭南音乐学院合作,将潘家祠6、8、10号历史建筑打造成“岭南音乐普及实践基地”。以后将会在这里举办小型音乐会,周边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音乐盛宴。
陈勇健说,不仅如此,南华西街还以共建共治为引擎,激活多元主体活力。打造“邻里汇”服务角,设置“爱心座椅”等工具,居民可随时借用,增进邻里互动;联动社区内共建单位,每月定期开展义剪、义针等公益服务,把便民服务送到居民身边。通过双向互动的服务模式,让社区服务既有速度也有温度。
统筹:冯艳丹
采写:南方+记者 吴雨伦 马艺天
通讯员:成广聚 陈紫芬股票配资开户手机版
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